1. 基于自尊自爱的底线体系
exclusiveness一般来讲涵盖范围较广,因为“只要不发生X事件那就都可以”。所以我们用一些比较泛用的基准属性来要求。最泛用也是最实用的两个底线是:
1. 关系的任何一方不能不自尊或不自爱。
2. 关系的任何一方不能 a. 侵犯另一方的自尊 b. 阻止另一方自爱。
说到底其实就是两个词,各自的自尊和自爱。第一点在讲自身,第二点在讲对方。这里要注明,有一个不太自洽的认知是,底线是自己对外界划的线。其实不然,一个人在对外界划线的时候对自己也要有相同的要求。我这里来举一些事例加以描述:
1. “我没有你就不行啦,活不下去啦,我不要分手!”【这样子说否定了自己有独立人格的事实,不认为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降低自己的自尊,打灭】
2. “虽然我独占欲很强,但我为了让你感到开心和自由,我会控制一下自己的独占欲;如果你想跟ta玩就玩吧,我会好好的”。【这样子虽然看起来在尊重对方,给与对方自由,但却在惘视自己对独占欲的需求,没有完全地接纳自己的独占欲,不自爱,打灭】
3. “我觉得我很穷,我不配和你在一起”。【说话方没有能全身心地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穷的事实,不够自爱,不尊重自己作为独立人格的事实,打灭】
4. “虽然你学历这么低家境这么穷,但我还是愿意跟你在一起,因为你很漂亮/帅。你一定要好好护肤,小心你变老变丑了我把你甩了”【说话方把对方普世价值上的缺点和长得漂亮分开来处理,无视了对方作为完整独立的人的事实——学历低和长得漂亮都是这个人的需要被尊重的地方。仅尊重长相是不可以的。打灭】
5. “你看我都为了做你这件事晚饭都没吃,第二天还生病了,你就不能体谅一下我吗?”【先不谈表达,一个人首先牺牲了自己的能量摄入和健康,不自爱。在这个基础上虽然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奉献,但是接收方是不可能受得住的身体的牺牲的。同理,如果一个人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身体能力为对方奉献,也是不自爱的。打灭】
以上这些都是违反了基本exclusiveness的表达。关于这个第二点,有的人可能说,我有一些很怪的怪癖或者临时发生的事情(不像是独占欲担心这样是比较普世的情感),我因为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而要去对对方提要求。例如
6. “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足控,虽然我知道你很讨厌我舔你的脚,但是我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所以今天晚上让我prprprpr.......”【这其实是在违反第二条底线:说话的人侵犯了对方的自尊,所以也打灭】
7. "我今天特别忙,你帮我做饭洗碗吧,我今天就不管了"【这也是在违反第二条底线:说话的人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的时间和人格,打灭。一个比较积极的例子写在后面】
2. 底线的形成
想象一个平面,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图形。你诞生在这个世界之后,在觉察到自己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平面中的哪一个位置,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形状——就如同《文明》,一个世界的地图在向你展开之前是“雾蒙蒙的”。你自出生起,便开始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你开始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地,构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看清你自己的位置和形状。在这里,底线就像是你为自己建立的“城池”——在这里面,你便安全。但我们该如何划定/形成自己的底线呢?
其实在你自己的底线形成之前,这个社会上已经有许多保护着你的存在。这就包含法律和普世的道德基准。法律包括“不能杀人”,“不能强奸”;而道德基准中包含着“宽容”,“诚信”,“礼让”,“忠诚”。你可以把这些都当成人类社会发展中诞生的对你的最基本的保护,相当多的人都不会越过这些线——越过线的人将会遭到这个社会和法律的惩罚,并且需要承担责任。你自己的底线也将大概率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
必须要说的是,法律只能给予你非常基本的保护。比如,法律规定了不能有身体上的伤害,却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对你进行人格上的羞辱。另一方面,道德的标准则常常模糊不清也难以执行。当一个人对你撒谎(违反了诚信这一标准)的时候,很有可能他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且不说“撒谎”的定义是如此模糊不清,目的也各有千秋。辩证地来看,许多道德规则还包含很多“遗毒”,不仅不能保护你,甚至可能对你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所以,法律和道德并不能全方位的保护你。你需要一个更完整自洽的体系,来划定你与这个世界之间的界限。
不知道为何,“构建自己的底线”这件事情并没有存在于大部分的教育体系中,导致人们可能成年了,也没能清晰地构建出自洽的自我,底线系统,和世界观。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也是非常局限的——可能只有很偶尔,你才能从文艺作品中瞥见遥远世界的一隅。最麻烦的是,每个人和ta周围的世界都是在变的。这代表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必须时常更新迭代。许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困难:形成底线需要克服自己很多过去的惯性。这很正常,也通常很难,会花费很多精力,体验很多失败。
2.1. 觉察与接纳
觉察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形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人耐心地对自己说话,思考,慢慢把轮廓描绘出来,再逐渐细化它的细节。如果不能觉察自己,你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图形在平面上长什么样。自然,也没办法在自己周围画一条底线。如果你画了一条线(底线),但是它穿过了自己的这个图形,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底线系统与自己本人并不自洽。你会发现,你用底线贯穿了自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与他人交往时,他人可能并没有越过你的底线,却对你本身造成了伤害。
为什么一个人需要接纳自己呢?对于这个形状如果不能接受它长什么样子的话,你也不能完整地在它周围画线。你可能会与自己斗争,内耗,想要改变自己的形状,殊不知这个时候别人会发现你自己的不自洽,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你的弱点。不止这样,你自己也要认识到你自己的形状和你周围的界限都是可以调整的。接纳自己也有这个作用:它辅助你认识到自己哪些需要调整的,并且调整它。
觉察并接纳自己,虽然是第一步,也会是一直持续到老的最长的一步。最简单的一个对“接纳自己”的描述就是
现在的我就是人生过到现在最好的我,现在这个时刻,我不会更好,不会更差,我就是我
接纳自己还有许多其他的语言化表达,比如“接纳自己是一个调整对*理想自我*的预期的过程,目的是使其与*真实自我*更加重合”,还比如“自我接纳是对人自身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性的一种积极包容”。所有这些表达中都有其可圈可点的部分,比如前者描述的“重合”与后者描述的“积极包容”。这些都是对“接纳自己”的不错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它们全部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我需要指出一个不属于这个体系的“接纳自己”的表达,那便是“我是会犯错的,我要接纳犯错的自己”。在讨论这个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说明,世界上的事情客观来讲没有对错。所谓*对错*,它是建立在一个价值评判体系上的(比如法律或每个地区/国家的传统/道德)。在法律或传统道德观下,或许我们可以轻易地评判对错,这个社会也会公平地要求惩罚或者补偿。但在这之上,一切都很难说。比如,“因为我没有自尊心,所以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吗?比起对错,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表达:“我希望能让自己生活更加顺心,为此我愿意调整我以前没有自尊心的状态”。
2.2. 语言化和体系的形成
如果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平面上,我们确实可以很简单地在我们周围画一条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别人可轻易看不到这一条线——线本身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的,你只能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描述它。那如果你没有为自己和自己的底线给出一个实体,别人是无法感知到的。这涉及到两部份,一部份是按照这个底线行动,另一部份是通过语言以及其他形式描述。
这意味着你要给这个底线一些语言上的纲领。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formalize(形式化)或symbolize(符号化)。这在我们最开始的例子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自尊】和【自爱】这两个词语以及围绕它的描述。不像数学或逻辑,我们并没有办法用符号精确定义自己的界限。这意味着我们用语言描述的同时,要辅助以事例,缘由,和生活中的行动。
形式化的时候,我们当然是鼓励使用普世价值中常用的词语和概念的。比如:“我不能犯罪”也可以是底线之一,它是被世俗世界中的法律和道德所保护的。当一个人说到“自尊”及“自爱”的时候,大家都能理解这个词,这也会让沟通自己的底线并达成共识更加简单。
当你能明确地把一套(近乎)自洽的体系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时候,它应该已经相当完整了。将你的体系对亲密的人诉说,或者把它像文章,随笔一样写出来,都是很好的练习。但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体系可以是有缺漏或者不自洽的地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扩展它的空间。
2.3. 底线的实操
实际操作,践行自己的底线非常非常重要。就算一个人对外描述了自己的底线,但是如果自己不在底线范围内自洽,或者允许了别人轻易侵犯自己的底线,那它也形同虚设。如果当外人跨越底线,你却不去觉察或不加以干涉,对方将认识不到你的底线的存在。最糟糕的情况是,当你在多次被侵犯底线之后,再次想要立起自己的底线的时候,对方会用“你以前是没有这个底线”的说辞攻击你,以达到继续侵犯你的目的。
当然,底线在实操的时候并不是一刀切的。除了使用法律和普世道德这些默认的保护自己操作之外,你自己如何对待越界(包括自己与他人)也是实操的一部份。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会一股脑鼓励切割。尤其对于亲密关系(包括父母,子女,恋人,夫妻),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做到底层逻辑的清晰。
大体上来讲,当底线被侵犯了的时候,我倾向于对实操划分为这几个等级:
- 硬切割:老死不相往来
- 软切割:认可并保持自己与对方社会上的关系,但不会再给对方伤害自己的机会——基本上切断了精神上的联系
- 硬谈判:以底线与对方深度谈判,若是对方表示不理解或不接受,便完全切割;即便理解和接受,也需要对方对未来进行承诺,需要对方对侵犯到底线的行为作出补偿。如果不切割,将继续审视这个关系中侵犯底线的行为,并且明确表述在下次发生的时候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 软谈判:以底线与对方深度谈判。我们因为某些原因可能做不到与对方的“完全切割”,能因为某些原因接受对方的不理解或不接受,但是我们将会继续努力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底线。需要对方对侵犯到底线的行为负责,并作出补偿
- 硬宽容:与对方进行深度的沟通,表明自己的底线,认识到对方侵犯自己底线的原因,表明自己这一次将会原谅/宽容对方,不需要补偿,但同时需要表明自己的原谅/宽容不是无限制的,在下一次将会采取比“宽容”更强硬的措施
以下的处理方式意味着你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
- 无效切割: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完全/部分地切割了对方。(如:生闷气,不理对方,提分手但之后还轻易复合了)
- 无效谈判: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仅仅是让对方在事情层面妥协,并给予补偿(如:男朋友出轨了,你让男朋友承认错误,惩罚男朋友给你买一个¥10000的包包)
- 无效宽容:没有进行沟通,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或者没有了解到对方侵犯自己底线的原因,就开始擅自原谅对方(如:“我觉得他肯定是压力太大了,所以才这样骂我,这次我就让他骂吧,算了”)
- 无视,甚至是没有认识到对方对自己底线的侵犯
假设一对情侣因为锅碗瓢盆的事情吵架而不可开交,需要一方或双方能冷静下来进入深度沟通的模式。在一个完整的并且互相尊重的底线体系下,最好的情况则是情侣抛开锅碗瓢盆的表象看见本质,觉察自己的感情,从自己的角度优先出发,看看有没有自尊自爱,有没有给予对方尊重和爱,然后再去看对方的状态。
尤其是长期亲密关系,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一方的问题。能做到从自己的角度开始思考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时候,一个技巧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一件事情有他很消极很让人难受的一面,但何尝不是一个礼物呢?它给了你和关系一个进步的机会。就像计算机软件工程修bug一样,找到bug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用这样积极的心态更有助于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
从自己的角度开始反思也是一种可以自励的行为:它让你看到自己的尊严和自爱有没有被侵犯。你大可以“自私”一点——你觉得被侵犯了,那就是你实行自己的底线的一个机会。你可以用行为(如:拒绝)或者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底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对方在交流过程中,还是没有注意到底线被突破了,并且觉得不被尊重的时候,大可以离开。在我们的体系里,这个叫做“必须先能自尊自爱,才能爱别人”。
最后一个就是底线的实操中的包容和谅解。这个的第一步其实是对自己的谅解:你是一直在变的,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都不一样,你自己不同时期的底线也不一样,难免有不自洽的地方。你自己也经常会有混乱的底线,或者守不住自己的底线,你也必须接纳自己的所有。在这之上,第二步,如果你还有多的能量,你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去包容和接纳关系另一方的失误。当然,如果已经没有能量了,尽早离开也是保护双方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3. 其他的底线的体系
我们讲完了这个自尊自爱的底线体系,我们可以稍微延展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底线体系。
3.1. 以事例主导的底线体系
有的人的底线是以事例为基准的:“我们双方都不可以出轨”,“做饭永远都是X做,洗碗永远都是Y做”,“你不能再欠债了”。在笔者看来,这类底线的定义有一些局限了。拿“不可以出轨”为例子,如果关系已经濒临破碎,这个时候“不可以出轨”的底线则可有可无了,进一步拿这个底线产生争吵其实并无意义,以此进行道德/底线上的谴责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伤害。锅碗瓢盆的家务则更是,如果一方很忙无暇顾及,那么拿这个底线来争吵则会加重矛盾;不然,这个“底线“本身就会被重新商榷,并且加上更多的“情况”,如“在*双方都不忙的时候*,X做饭,Y洗碗”。
笔者倾向于,面对底线,使用一些更宏大的通用的表述会更加有意义。其实在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的“自尊自爱”体系是可以直接涵盖的。假设一方的尊严中有需要另一半忠诚的成份,那么“另一半出轨”则是直接对这个尊严的不尊重。在“锅碗瓢盆”这个例子中,双方需要对对方的reproductive effort进行尊重。“一直欠债”是对对方的经济尊严的不尊重。这样的话,一个通用的表述辅以对每个事件的解释,可以很大地帮助完整体系的形成。
3.2. 通用的一些体系准则
- 公平性:对于二人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底线体系,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比如自尊自爱是同时要求自己和对方的。
- 互相尊重:自尊自爱的体系就是由这个准则推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