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共识
简单的随笔
Life
Liby99
Feb 27, 2024 49 0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划清底线和提出需求可以被视为跟对方产生共识的过程。底线的共识是对方“不可侵犯”,本质上是exclusiveness(排他性);提出需求的共识是对方“必须达成”,本质上是inclusiveness(包容性)。这两者相互辅佐构成了完整的共识。
人们如何安排各自exclusive和inclusive的基准有待商榷,并且各人有各人的风格。这里提供一个我怎么看待底线的思路,并且提供一些例子。在最后,我们将会汇总一些制定底线和提出需求的准则。

1. 基于自尊自爱的底线体系

exclusiveness一般来讲涵盖范围较广,因为“只要不发生X事件那就都可以”。所以我们用一些比较泛用的基准属性来要求。最泛用也是最实用的两个底线是:

1. 关系的任何一方不能不自尊或不自爱。
2. 关系的任何一方不能 a. 侵犯另一方的自尊 b. 阻止另一方自爱。

说到底其实就是两个词,各自的自尊和自爱。第一点在讲自身,第二点在讲对方。这里要注明,有一个不太自洽的认知是,底线是自己对外界划的线。其实不然,一个人在对外界划线的时候对自己也要有相同的要求。我这里来举一些事例加以描述:

1. “我没有你就不行啦,活不下去啦,我不要分手!”【这样子说否定了自己有独立人格的事实,不认为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降低自己的自尊,打灭】

2. “虽然我独占欲很强,但我为了让你感到开心和自由,我会控制一下自己的独占欲;如果你想跟ta玩就玩吧,我会好好的”。【这样子虽然看起来在尊重对方,给与对方自由,但却在惘视自己对独占欲的需求,没有完全地接纳自己的独占欲,不自爱,打灭】

3. “我觉得我很穷,我不配和你在一起”。【说话方没有能全身心地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穷的事实,不够自爱,不尊重自己作为独立人格的事实,打灭】

4. “虽然你学历这么低家境这么穷,但我还是愿意跟你在一起,因为你很漂亮/帅。你一定要好好护肤,小心你变老变丑了我把你甩了”【说话方把对方普世价值上的缺点和长得漂亮分开来处理,无视了对方作为完整独立的人的事实——学历低和长得漂亮都是这个人的需要被尊重的地方。仅尊重长相是不可以的。打灭】

5. “你看我都为了做你这件事晚饭都没吃,第二天还生病了,你就不能体谅一下我吗?”【先不谈表达,一个人首先牺牲了自己的能量摄入和健康,不自爱。在这个基础上虽然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奉献,但是接收方是不可能受得住的身体的牺牲的。同理,如果一个人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身体能力为对方奉献,也是不自爱的。打灭】

以上这些都是违反了基本exclusiveness的表达。关于这个第二点,有的人可能说,我有一些很怪的怪癖或者临时发生的事情(不像是独占欲担心这样是比较普世的情感),我因为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而要去对对方提要求。例如

6. “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足控,虽然我知道你很讨厌我舔你的脚,但是我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所以今天晚上让我prprprpr.......”【这其实是在违反第二条底线:说话的人侵犯了对方的自尊,所以也打灭】

7. "我今天特别忙,你帮我做饭洗碗吧,我今天就不管了"【这也是在违反第二条底线:说话的人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的时间和人格,打灭。一个比较积极的例子写在后面】

举了一些负面的例子,我们也必须要描述一些正面的例子:什么叫做同时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关系的另一方

8. “我今天特别忙,如果你今天没事的话,能帮我做饭吗?如果不行的话我们点外卖,如果你愿意帮忙做的话下一顿饭我做”【这句话与上一个负面例子相对应。这里,说话方看见并尊重了对方的时间,并且在对方愿意付出的时候,自己愿意回报这个付出(意味着看到并尊重了对方的付出)】
9. “我知道我的独占欲很强,我也知道你希望能获得开放式关系。我理解这两件事情不太能互相兼容,但是我愿意和你聊聊,看看有没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果有,那我们共同努力,如果没有,我们也给足对方离开这段关系的机会”【这句话的前半部份同时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他人——各自的构成自我的一部份(独占性和希望开放式关系)都被好好看到了;后半部份允许对方离开这段关系是在肯定各自的独立人格】
10. “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足控,我知道你很讨厌我舔你的脚。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尊重我的这一个喜好呢?有什么不伤害到你的方式能满足我的欲望呢?”【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类似,也看到了双方的本心;当开始讨论“不伤害你的方式”的时候,表达了尊重对方的意愿】
11. “我知道我很穷,但是我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接纳与认可。我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你支持,送你礼物,我愿意在未来赚更多的钱,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这句话表明说话者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世俗意义上的缺点,愿意送对方礼物的时侯也尊重了自己的经济能力】

以上的例子其实并不全是在讲自尊和自爱,但是他们透露出来的底层逻辑全是自尊和自爱。在这个体系中,以下有几句话可以作为格言铭记:

1. 【只有可爱的人才会被爱】:一个人只有“可以被爱”(缩写“可爱”)了才会有人给予ta真的爱。其实“可以被爱”这件事情,必定包含了“自我独立人格的肯定”,即自尊和自爱。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个,那ta的底线会一直被他人侵犯。私以为,在健全人格中,侵犯这条“自尊自爱”的底线的行为已经不是爱了。在一个亲密关系之中,这样的“爱”也会是伤人的,不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完全的保留了自己的底线,并且不去侵犯他人的,那么遇到被侵犯的时候会及时止损离开,并且在交往过程中能予以对方尊重。给足对方空间,也很大概率能收到对方的尊重。总之,如果现在你在一个关系中索取爱或者索取不到爱,请先看看自己是否“可爱”。首先确保自己“可爱”,再去关注对方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你发现对方无法尊重你,你自然会开始沟通或者选择离开的。如果你发现对方开始尊重你,那么恭喜,你已经正式地被爱了。
2. 【一个人首先自尊自爱,才能学会尊重和爱别人】:一个自己无法接受和尊重自己的感受的人是无法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感受的。当然,“尊重且接纳自己”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话题,尤其是在不太健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这一件事情不是一时两刻就能做到的。但是,如果你连自己的真实感受都觉察不到,怎么能觉察到他人的感受呢?就算是察觉到自己真实感情,如果你一直在对自己不满,审视批判自己的感情,你如何做到不审视批判他人的真实感情呢?“以己度人”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能做到尊重他人感受他人的话,先从自己开始吧!

2. 底线的形成

想象一个平面,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图形。你诞生在这个世界之后,在觉察到自己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平面中的哪一个位置,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形状——就如同《文明》,一个世界的地图在向你展开之前是“雾蒙蒙的”。你自出生起,便开始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你开始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地,构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看清你自己的位置和形状。在这里,底线就像是你为自己建立的“城池”——在这里面,你便安全。但我们该如何划定/形成自己的底线呢?

其实在你自己的底线形成之前,这个社会上已经有许多保护着你的存在。这就包含法律和普世的道德基准。法律包括“不能杀人”,“不能强奸”;而道德基准中包含着“宽容”,“诚信”,“礼让”,“忠诚”。你可以把这些都当成人类社会发展中诞生的对你的最基本的保护,相当多的人都不会越过这些线——越过线的人将会遭到这个社会和法律的惩罚,并且需要承担责任。你自己的底线也将大概率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

必须要说的是,法律只能给予你非常基本的保护。比如,法律规定了不能有身体上的伤害,却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对你进行人格上的羞辱。另一方面,道德的标准则常常模糊不清也难以执行。当一个人对你撒谎(违反了诚信这一标准)的时候,很有可能他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且不说“撒谎”的定义是如此模糊不清,目的也各有千秋。辩证地来看,许多道德规则还包含很多“遗毒”,不仅不能保护你,甚至可能对你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所以,法律和道德并不能全方位的保护你。你需要一个更完整自洽的体系,来划定你与这个世界之间的界限。

不知道为何,“构建自己的底线”这件事情并没有存在于大部分的教育体系中,导致人们可能成年了,也没能清晰地构建出自洽的自我,底线系统,和世界观。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也是非常局限的——可能只有很偶尔,你才能从文艺作品中瞥见遥远世界的一隅。最麻烦的是,每个人和ta周围的世界都是在变的。这代表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必须时常更新迭代。许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困难:形成底线需要克服自己很多过去的惯性。这很正常,也通常很难,会花费很多精力,体验很多失败。


2.1. 觉察与接纳

觉察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形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人耐心地对自己说话,思考,慢慢把轮廓描绘出来,再逐渐细化它的细节。如果不能觉察自己,你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图形在平面上长什么样。自然,也没办法在自己周围画一条底线。如果你画了一条线(底线),但是它穿过了自己的这个图形,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底线系统与自己本人并不自洽。你会发现,你用底线贯穿了自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与他人交往时,他人可能并没有越过你的底线,却对你本身造成了伤害。

为什么一个人需要接纳自己呢?对于这个形状如果不能接受它长什么样子的话,你也不能完整地在它周围画线。你可能会与自己斗争,内耗,想要改变自己的形状,殊不知这个时候别人会发现你自己的不自洽,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你的弱点。不止这样,你自己也要认识到你自己的形状和你周围的界限都是可以调整的。接纳自己也有这个作用:它辅助你认识到自己哪些需要调整的,并且调整它。

觉察并接纳自己,虽然是第一步,也会是一直持续到老的最长的一步。最简单的一个对“接纳自己”的描述就是

现在的我就是人生过到现在最好的我,现在这个时刻,我不会更好,不会更差,我就是我

接纳自己还有许多其他的语言化表达,比如“接纳自己是一个调整对*理想自我*的预期的过程,目的是使其与*真实自我*更加重合”,还比如“自我接纳是对人自身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性的一种积极包容”。所有这些表达中都有其可圈可点的部分,比如前者描述的“重合”与后者描述的“积极包容”。这些都是对“接纳自己”的不错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它们全部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我需要指出一个不属于这个体系的“接纳自己”的表达,那便是“我是会犯错的,我要接纳犯错的自己”。在讨论这个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说明,世界上的事情客观来讲没有对错。所谓*对错*,它是建立在一个价值评判体系上的(比如法律或每个地区/国家的传统/道德)。在法律或传统道德观下,或许我们可以轻易地评判对错,这个社会也会公平地要求惩罚或者补偿。但在这之上,一切都很难说。比如,“因为我没有自尊心,所以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吗?比起对错,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表达:“我希望能让自己生活更加顺心,为此我愿意调整我以前没有自尊心的状态”。

2.2. 语言化和体系的形成

如果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平面上,我们确实可以很简单地在我们周围画一条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别人可轻易看不到这一条线——线本身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的,你只能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描述它。那如果你没有为自己和自己的底线给出一个实体,别人是无法感知到的。这涉及到两部份,一部份是按照这个底线行动,另一部份是通过语言以及其他形式描述。

这意味着你要给这个底线一些语言上的纲领。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formalize(形式化)或symbolize(符号化)。这在我们最开始的例子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自尊】和【自爱】这两个词语以及围绕它的描述。不像数学或逻辑,我们并没有办法用符号精确定义自己的界限。这意味着我们用语言描述的同时,要辅助以事例,缘由,和生活中的行动。

形式化的时候,我们当然是鼓励使用普世价值中常用的词语和概念的。比如:“我不能犯罪”也可以是底线之一,它是被世俗世界中的法律和道德所保护的。当一个人说到“自尊”及“自爱”的时候,大家都能理解这个词,这也会让沟通自己的底线并达成共识更加简单。

当你能明确地把一套(近乎)自洽的体系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时候,它应该已经相当完整了。将你的体系对亲密的人诉说,或者把它像文章,随笔一样写出来,都是很好的练习。但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体系可以是有缺漏或者不自洽的地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扩展它的空间。

2.3. 底线的实操

实际操作,践行自己的底线非常非常重要。就算一个人对外描述了自己的底线,但是如果自己不在底线范围内自洽,或者允许了别人轻易侵犯自己的底线,那它也形同虚设。如果当外人跨越底线,你却不去觉察或不加以干涉,对方将认识不到你的底线的存在。最糟糕的情况是,当你在多次被侵犯底线之后,再次想要立起自己的底线的时候,对方会用“你以前是没有这个底线”的说辞攻击你,以达到继续侵犯你的目的。

当然,底线在实操的时候并不是一刀切的。除了使用法律和普世道德这些默认的保护自己操作之外,你自己如何对待越界(包括自己与他人)也是实操的一部份。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会一股脑鼓励切割。尤其对于亲密关系(包括父母,子女,恋人,夫妻),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做到底层逻辑的清晰。

大体上来讲,当底线被侵犯了的时候,我倾向于对实操划分为这几个等级:

- 硬切割:老死不相往来

- 软切割:认可并保持自己与对方社会上的关系,但不会再给对方伤害自己的机会——基本上切断了精神上的联系

- 硬谈判:以底线与对方深度谈判,若是对方表示不理解或不接受,便完全切割;即便理解和接受,也需要对方对未来进行承诺,需要对方对侵犯到底线的行为作出补偿。如果不切割,将继续审视这个关系中侵犯底线的行为,并且明确表述在下次发生的时候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 软谈判:以底线与对方深度谈判。我们因为某些原因可能做不到与对方的“完全切割”,能因为某些原因接受对方的不理解或不接受,但是我们将会继续努力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底线。需要对方对侵犯到底线的行为负责,并作出补偿

- 硬宽容:与对方进行深度的沟通,表明自己的底线,认识到对方侵犯自己底线的原因,表明自己这一次将会原谅/宽容对方,不需要补偿,但同时需要表明自己的原谅/宽容不是无限制的,在下一次将会采取比“宽容”更强硬的措施

以下的处理方式意味着你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

- 无效切割: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完全/部分地切割了对方。(如:生闷气,不理对方,提分手但之后还轻易复合了)

- 无效谈判: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仅仅是让对方在事情层面妥协,并给予补偿(如:男朋友出轨了,你让男朋友承认错误,惩罚男朋友给你买一个¥10000的包包)

- 无效宽容:没有进行沟通,没有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底线,或者没有了解到对方侵犯自己底线的原因,就开始擅自原谅对方(如:“我觉得他肯定是压力太大了,所以才这样骂我,这次我就让他骂吧,算了”)

- 无视,甚至是没有认识到对方对自己底线的侵犯

假设一对情侣因为锅碗瓢盆的事情吵架而不可开交,需要一方或双方能冷静下来进入深度沟通的模式。在一个完整的并且互相尊重的底线体系下,最好的情况则是情侣抛开锅碗瓢盆的表象看见本质,觉察自己的感情,从自己的角度优先出发,看看有没有自尊自爱,有没有给予对方尊重和爱,然后再去看对方的状态。

尤其是长期亲密关系,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一方的问题。能做到从自己的角度开始思考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时候,一个技巧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一件事情有他很消极很让人难受的一面,但何尝不是一个礼物呢?它给了你和关系一个进步的机会。就像计算机软件工程修bug一样,找到bug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用这样积极的心态更有助于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

从自己的角度开始反思也是一种可以自励的行为:它让你看到自己的尊严和自爱有没有被侵犯。你大可以“自私”一点——你觉得被侵犯了,那就是你实行自己的底线的一个机会。你可以用行为(如:拒绝)或者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底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对方在交流过程中,还是没有注意到底线被突破了,并且觉得不被尊重的时候,大可以离开。在我们的体系里,这个叫做“必须先能自尊自爱,才能爱别人”。

最后一个就是底线的实操中的包容和谅解。这个的第一步其实是对自己的谅解:你是一直在变的,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都不一样,你自己不同时期的底线也不一样,难免有不自洽的地方。你自己也经常会有混乱的底线,或者守不住自己的底线,你也必须接纳自己的所有。在这之上,第二步,如果你还有多的能量,你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去包容和接纳关系另一方的失误。当然,如果已经没有能量了,尽早离开也是保护双方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3. 其他的底线的体系

我们讲完了这个自尊自爱的底线体系,我们可以稍微延展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底线体系。

3.1. 以事例主导的底线体系

有的人的底线是以事例为基准的:“我们双方都不可以出轨”,“做饭永远都是X做,洗碗永远都是Y做”,“你不能再欠债了”。在笔者看来,这类底线的定义有一些局限了。拿“不可以出轨”为例子,如果关系已经濒临破碎,这个时候“不可以出轨”的底线则可有可无了,进一步拿这个底线产生争吵其实并无意义,以此进行道德/底线上的谴责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伤害。锅碗瓢盆的家务则更是,如果一方很忙无暇顾及,那么拿这个底线来争吵则会加重矛盾;不然,这个“底线“本身就会被重新商榷,并且加上更多的“情况”,如“在*双方都不忙的时候*,X做饭,Y洗碗”。

笔者倾向于,面对底线,使用一些更宏大的通用的表述会更加有意义。其实在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的“自尊自爱”体系是可以直接涵盖的。假设一方的尊严中有需要另一半忠诚的成份,那么“另一半出轨”则是直接对这个尊严的不尊重。在“锅碗瓢盆”这个例子中,双方需要对对方的reproductive effort进行尊重。“一直欠债”是对对方的经济尊严的不尊重。这样的话,一个通用的表述辅以对每个事件的解释,可以很大地帮助完整体系的形成。

3.2. 通用的一些体系准则

- 公平性:对于二人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底线体系,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比如自尊自爱是同时要求自己和对方的。

- 互相尊重:自尊自爱的体系就是由这个准则推导出来的


Be the first one to comment